{{ $t('FEZ002') }}教務處|
政策推力與社會科學準實驗研究
第14屆學術人才養成計畫在8月10日(三)下午,邀請到了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同時也是我們高中第10屆、初中第15屆學長陳敦源教授,再次蒞校以「政策推力與社會科學準實驗研究」為題進行演講。以下是高三同學講座報導:
在演講正式進入主題前,學長首先介紹社會科學以及自然科學所分析領域之異同,讓大家了解兩者研究的對象以及內容的差距。簡單來說,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研究的架構以及方法上,大致是相同的,但由於社會科學研究的主體是人,因此不確定性相對來講也比較高。社會科學研究大致也分為三點,分別是:人的改變,群體行為以及行為主義。緊接著學長簡介了政策推力這個主題興起源自於2017年,再以Richard H. Thaler先生所撰寫的《Nudge》這本書來帶入演講主題。
什麼是「推力」?
什麼是「推力」?學長舉少子化的例子來做說明。臺灣當前的社會正面臨的國安危機,其中一項便是少子化在未來可能造成的人口空洞,因此政府近年來年不斷的利用生育口號以及生育津貼等「誘因」來吸引青年生育,然而礙於財富、托育等問題導致效果有限。教授播放丹麥政府所拍攝的鼓勵民眾生育的宣導影片,讓大家更了解「推力」以及誘因的差別之處。影片內容大致描述丹麥近年來由於生育率的降低,也面臨人口高齡,少子化等問題。因此丹麥政府進行了一項研究,發現旅遊時的青年,由於旅行的氛圍以及興致,會導致性行為的次數增加46%進而使生育機會提高;於是丹麥政府從這個角度切入,提供「推力」,讓上網登記旅遊生育的人,如果能懷孕產下孩子,便能取得三年的育兒補助用品。從這個面向我們也可以得知,這項事件的「推力」,是從過程中切入,輔以力量讓事情走向想達到的目標,就像在懸崖邊輕推(nudge)受試者,毫不費力地將其推下懸崖。學長另外舉荷蘭的例子進一步說明「推力」,荷蘭人發現只要在男廁小便斗上貼上蒼蠅的貼紙,清潔員清掃地板的工作量變會因此減少。從上列兩項例子發現,「推力」並沒有以強迫的手段,卻能達成目的。
除此,學長也引述了國外的研究來說明「推力」也屬於行為經濟學的範疇,是一種被設計用來干預或改變人們的選擇結構,讓其以不強迫的方法往可預測的方向改變,「推力」因此也是具有方向性的。英國甚至為了善用與研究「推力」,設置了行為洞察團隊,而美國也成立了社會與行為科學團隊,希望政府能好好善用「推力」幫助美國人擁有更好的生活。推力所需要具備的條件包含:具備行為經濟學基礎、維護自由、需以內部性為標的、根值於自動化的決策、不採用大幅財務誘因以及不花費大規模成本。「推力」並非必須完成的命令,也非沒有退路;不是承諾跟責任,也不全然是誘因。
誰在推「推力」?
接續探討到誰在推「推力」?教授首先用了gestalt心理學的兩個小實驗引入說明,「推力」所關注的不僅僅是在政策上,「推力」也關注理性之外的人類本性,探討人類不理性的行為,並建立一般性的模式。而學者Kahneman和Tversky被認為是行為經濟學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側重研究不確定情形下的判斷與決策過程,而Thaler則是此領域的集大成者。至於是誰在推動「推力」?學長引用一段新聞內容:美國與英國政府開始建立許多「推力試點」(nudge unit),這些部門希望利用行為經濟學的工具,來協助公共行政改革,這些改革都牽涉到細微的改進,比方說,更深入的了解並且改變「現況選擇」(default option)的定義,如果沒有任何改變那將會是必然的政策後果。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發現,英美國家在推力研究這塊,相較有更多的結果。美國前總統歐巴瑪也曾經鼓勵行政部門,運用推力的概念來改善公共福利。
「推力」是……新?良善?
「推力」是新東西嗎?「推力」興起的背景主要有二,分別是民主政治碰到危機,市場失靈需要政府管制。當進行改革時,背景一和背景二的調和,需要自由主義以及家長主義的平衡。而教授也提及了六個方向,來講解「推力」的概念,分別是有限政府,民主行政,科學管理,市場行銷以及經濟學的行為主義。由此我們可以得知,推力興起之後,涉及的面向與應用的面向相當廣闊。
接下來討論到,「推力」「良善」嗎?我們首先面臨道德的選擇,在一個墮胎合法的國家中,是否可以為了阻止墮胎,而拍攝如<殘蝕的理性>的影片,將墮胎過程肢解胎兒的影像傳給大眾?這或許能有效降低墮胎的比例,達成一定程度上的目的,卻也造成部分民眾的心理壓力及陰影,當意外懷孕時面臨道德問題,無從解決,反而衍生更多問題。人們日常的選擇,其基礎不只是機會而已,有時也與是否了解專業資訊有關,比如各種職業的不同,將導致專業不對稱,醫生寫的診斷書,外人看似雜亂潦草、無法理解,但這就是醫生醫治病人的重要資訊。適用在「推力」當中的選擇情境,通常是明確與簡單的選擇,因此,在龐雜的公共政策決策中,「推力」只能應用在極小的領域當中。透過議程操控,改變選擇的架構,好比將是否吃蛋這兩種選擇,改成吃荷包蛋或茶葉蛋,看似給了選擇的自由,但其實只是加工後的選擇情境。
「推力」可以拿來做什麼?
「推力」可以拿來做什麼?2021年熱播的韓劇《無法抗拒的他》,便用到「行為經濟學」的「推力」,主要就是「現狀設定」的策略。其實「推力」就在日常生活中,在人與人的情感交流間就能發掘到。「推力」受到理論與實務界雙重的推薦,但在政策實務上,「推力」真的有效嗎?不論在任何領域的使用,都必須要有「循證」的精神來支持,學長以國健署的實例來說明。大腸癌居所有癌症死亡率之第三,但仍有約六成民眾尚未篩檢,了解到大腸癌篩檢的重要性與問題,於是研擬推動以行為經濟學為基礎的推力措施,期望提升民眾的大腸癌篩檢率,並有效降低大腸癌致死率。研究方法藉由發傳單,且加入視覺提醒及經濟誘惑等,最終使民眾領管率微幅提升,可再就此研究結果加以改善,達到更強烈的效果。
![]() |
資訊通訊科技的持續發展,會讓未來的「推力」越來越個人化,政府的政策與民眾對「推力」的了解都非常重要,且值得探討。非常感謝陳敦源教授再次回母校演講,透過實際的舉例使我們更容易理解、有更深刻的感受及反思,最後同學們也勇於提問,根據自己的理解加以思考,延伸主題,並獲得教授贈與的有關推力的書籍,獲益良多,是非常難得且難忘的經驗。
{{ $t('FEZ003') }}2022-08-19
{{ $t('FEZ004') }}2022-09-20|
{{ $t('FEZ005') }}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