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設備組|
中美經濟大脫鉤可能嗎?
第十五屆學術人才養成計畫——財經專題,於9月22日(四)13:20~16:10,再度邀請到本校高中部校友,臺灣大學「區域合作暨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唐代彪學長蒞校,以「中美經濟大脫鉤可能嗎?」為題進行演講。以下是高二同學的講座報導:
高二勇班/陳禹潔 報導
本次講座分為兩部分,分別是「中國崛起」與「打敗中國」,其中又以敘述「中國崛起」占多數。
首先,學長在簡報中運用多張圖表與數據顯示中國的經濟實力正在不斷成長當中,舉例來說,1978年時中國的貧窮人口佔全國97.5%,但至2017年時中國的貧窮人口只佔全國的3.1%。學長也提到,中國已崛起成為經濟上的超級強國,全球經濟的平衡,倘以經濟重心來衡量,正以前所未見飛快的速度移回亞洲。
接著學長說明中國與世界:關係變化的動力 (2019 麥肯錫全球機構,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即MGI)。自1978年中國通過改革開放經濟以來,中國已成為真正的全球超級大國,從1990 年中國GDP占全球2%到2022年占全球19%。中國是第二個獲得最多外國直接投資的國家,也是直接投資外國最多的國家。然而,並非中國發展的所有維度都已與世界融合,學長帶我們用8個不同的維度來衡量其與世界融合的程度,分別是:貿易、企業、資本、人員、技術、數據、環境影響、文化。
1.貿易:
學長指出,基本上中國對美國、歐盟、東協都是出超,但對於關鍵商品生產國與東北亞則是入超,且中國現在是東南亞國家的主要貿易夥伴。由於中國的貿易形式為進口代工,再銷售至其他國家,因此基本上中國能長年維持貿易順差,其中美國是主要貿易順差來源,而日本、南韓則為貿易逆差。
2.企業:
學長運用圖表呈現在2008年時中國有29家全球前500強公司,美國則是有153家;至2020年時中國有124家全球前500強公司,美國則有121家。此數據顯示出中國在全球企業等級體系中的崛起。
3.資本:
學長提到中國擁有龐大的金融體系(最大的銀行體系,分別是第二和第三大債券和股票市場),但資本跨境流動(比美國流動小3到4倍)和外國參與有限(銀行、股票和債券市場的外資占比不到 6%)。
4.人員:
學長指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境學生來源國和出境遊客來源國,但人口流動在地理上仍然集中,流向中國的移民僅佔全球總量的0.2%。
5.技術:
中國在研發方面投入巨資,為全球第二大支出國,但仍然嚴重依賴進口技術和知識產權,中國的知識產權進口量是出口量的6倍。學長也提到,依照中國2000~2012在研發支出的增加速度,預計2019年時,中國的研發支出會超越美國。
6.數據: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互聯網用戶(超過8億),能夠產生大量數據,但其跨境數據流量有限(世界第八高,但僅占美國流量的20%),這是因為中國有防火長城,即對數據流量的限制。
7.環境影響:
學長指出2017年中國占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資的45%(1270億美元),但自2006 年以來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源(佔總量的28%),大於印度、美國和俄羅斯的總排放量。
8.文化:
中國在發展全球文化影響力方面投入巨資(2017 年世界前 50 部電影中有12% 在中國拍攝,而2010年這一比例為2%),他們還為孔子學院等教育機構和課程提供支持:已在154個國家建立了548所孔子學院,但中國的文化影響力仍然相對有限,像是其電視劇出口量僅為韓國的三分之一。
到了演講尾聲,學長提到「打敗中國」,美國參議員湯姆柯頓在2021提出的報告:美對中有針對性的脫鉤和經濟長期戰爭,而針對性脫鉤的目的共有四點,第一為對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的領域恢復安全、可擴展的國內生產能力;第二為在戰略領域保持對中國的技術優勢;第三為保持美元主導地位;第四為中國經濟增長放緩。
參加這場學術人才講座使我們更加了解當今時代的經濟趨勢,以及由許多不同面相了解中國經濟實力的崛起,也因此延伸出美國在面對中國崛起時所應對的措施與計畫,令同學們受益良多。
111.09.22財經素養課程專題講座活動相片-唐代彪老師
{{ $t('FEZ013') }}
{{ $t('FEZ003') }}2022-11-23
{{ $t('FEZ004') }}2022-11-24|
{{ $t('FEZ005') }}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