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中學部|
科技性失業:從『馬糞危機』到人工智慧
第14屆學術人才養成計畫——財經專題,於12月8日下午再度邀請到本校高中第二屆校友,臺灣大學區域合作暨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唐代彪副教授,講座主題為「科技性失業:從『馬糞危機』到人工智慧」,主要探討自工業革命以來所造成的科技性失業現象以及現代AI人工智慧是否也會造成類似的效應。以下是兩位高二同學的講座報導:
高二勇/辛定遠、朱竑宇 報導
演講開始之前,學長用輕鬆的方式講述以前在再興就讀中學的經歷,引起我們的興趣。隨著演講正式開始,學長藉由一部影片帶給了我們一個震撼的事實:人工智慧正以飛快的速度發展,甚至已經取代許多人力工作,包含那些我們一直認為「不易被取代」的職業。影片內容為輝達NVIDIA創辦人黃仁勳展示 iamAI 模擬大師創作的音樂演奏成果,首先讓人工智慧學習電影配樂大師 John Williams 的作曲風格,再藉由運算模擬了一首風格相近的作品,再由管弦樂團演出,結果旋律依然優美動聽,完全聽不出是由AI所譜出的。教授藉此提及,未來像是作曲家此類看似不容易被取代的行業,有一天也可能會被取代。
接著便是進入本講座的大綱,總共分成四大部分:「四次工業革命」、「人類與機器的競爭」、「職業的未來」,以及「未來的教育」。教授首先帶著我們回顧歷史,兩百年來的四次工業革命,分別是蒸汽機、電力、程式運算以及AI人工智慧的發明如何改變世界。最直接的結果便是人均GDP快速成長,社會產值、財富增加。但科技的發展使未來看似一片光明,卻也導致大量勞工失去工作。舉例來說,第一次工業革命造就了新式織布機的發明,所需人力大幅下降,讓原本在紡織廠工作的工人們失業,甚至群起反抗,其中最著名的案例就是1811年由 Ned Ludd所發起的盧德運動 Luddite Movements,他們大量焚燒織布機以表示對抗新科技的產出。日後我們便通稱這些抗拒新科技發展的人「Luddite」。而這些工人們因為新科技的發明而失業的現象,便是「科技性失業」。
學長接下來提到發生於1893年的「馬糞危機」,當時的世界級大都市,像是倫敦、紐約,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便是馬車。而隨著城市人口大量增加,馬匹的數量也大幅增多。由於馬不會控制排泄,讓整個城市的大街小巷充斥著馬糞及馬尿,除了造成市容不整、臭氣熏天以外,還導致瘟疫的發生。於是,當時的人們稱這個前所未有的危機「馬糞危機」。這個看似無解的問題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到來而消失。因為汽車的發明及普及,馬車的需求銳減,連帶著馬糞也逐漸消失在馬路上。教授藉由這個案例來闡述新科技為社會帶來的重大影響,並帶出由俄裔美國經濟學家瓦西里·列昂季耶夫提出的看法“The human worker will go the way of the horse.” 就是指人類勞工會重蹈馬匹的覆轍,成為新科技的犧牲品,使人們失業。
緊接著介紹了第三次工業革命帶給社會的變革,網際網路、智慧型手機的出現讓我們的生活型態徹底的改變,許多曾經需要舟車勞頓才能達成的事在現在只要在手機或電腦上動動手指就可以完成。教授也在這個時候向我們說明了「盧德謬誤」,其認為「新科技的出現導致總體工作減少」這個論點是錯的,原因是雖然新科技讓原本首府的工作被取代,但同時也會在其他方面衍生出新的職業。
接著,來到了第四次工業革命帶給社會的變遷。第四次工業革命開始,AI人工智慧迅速發展,直接地影響了我們。而所謂人工智慧,便是深度學習加上大數據分析的結果。為了說明這項結果,教授用影片呈現了一位日本學者新井紀子在2017年的實驗,內容是測試一台其發明的人工智慧電腦是否能通過日本首府東京大學入學考試。結果電腦在各科選擇題和數學計算題,論文題等等表現優異,但在一些文本閱讀的題目中表現不好,因為電腦僅是透過統計,關鍵字來尋找答案。當今的人工智慧尚不能了解題目真正的含義,雖然他最終沒能通過測試,但仍勝過了應屆80%的應試者,也象徵著藍領階級可能被取代。緊接著談到了許多我們生活中處處可見的職業,包含律師,法官,醫生,銀行員,駕駛,甚至是平面設計師。在AI的介入與應用上,不僅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縮減人力,甚至有時做的比人類更加精確。
學長同時舉了下列幾種例子做進一步說明:在法律層面的一項實驗,邀請20名專業律師組成團隊和AI進行競賽,看誰能在現有的商業法律案例中找出漏洞,而最終AI的準確率勝過了20人的專業律師團。醫療方面則有AI診斷的應用,教授也以自身經歷為例,說明未來診斷不必再經過醫檢、分析等程序便有可能精準地完成。在銀行員的工作由AI介入時,則可以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在金流的傳遞交換中不用再大費周章。
然而,科技的發展也帶來了許多疑慮。例如深度學習“deepfake”程式,可能會被用來仿造真實人物的動作,傳播假訊息,因此學長也提醒我們日後『眼見不一定能為憑』。在這個部分的最後,學長提到當今世界上前10大市值的公司,其中只有巴菲特的公司不是科技公司,這些公司的營利多半比全臺灣的GDP產值高,且運用的員工不過幾萬人,更可印證機器可以取代人力的現象。而前十大的科技公司裡,有許多企業,例如meta,致力於創造元宇宙,2021年便是元宇宙元年。 在元宇宙中,人類將再無地域限制,能在虛擬的世界中實際交流,包含一起出去玩,看演唱會等等。
第二部分是人類與機器,也就是所謂的AI人工智慧與人的競賽。從1997年的超級電腦「深藍」打敗西洋棋世界冠軍,到2011年AI程式「華生」贏得益智節目冠軍,再到2017年AlphaGo機器人打敗世界圍棋王,以及「Libratus」AI程式大勝德州撲克的高手,我們都能看見人工智慧飛躍性的發展以及極大的可能性。
進入到第三部分,也就是未來的工作,學長引用了牛津大學於十年前研究中的話:「現在47%的工作在二十年內會有被AI或機器取代的風險。」來表現這次的科技性失業對現在社會有多大的影響。接著一連串的圖表、數據顯示出科技型失業正在發生,且2020的新冠疫情更促使了自動化的發展。像是富士康,在2015年時還擁有130萬名員工,但是到了2020年,卻只剩81萬人,而那些原本在生產線旁的組裝員工成為一個個機械手臂。教授更預言,這一波人工智慧的發展,最後只會讓少數有跟上AI潮流、教育程度高的人掌握社會大部分的資源,使他們富有,其他大部分的人收入極少,生活在貧困中。
講座的最後,談及教育的未來,學長提到當今許多國家,甚至臺灣所使用的教育方式與系統,仍然沿用一名19世紀的美國教育家所設計的教學方式,根本無法因應時代的變遷。這樣的教育制度,如同是叫一群包含大象、老虎、猴子、蛇等各種動物比賽爬樹一樣,學生無法適性發展,而是一味地聽鐘聲上下課、寫題目、讀教科書。然而,未來的教育方式將會提供學生適性發展,鑽研自己有興趣的科目或者專長,因為未來將會需要頂尖人才,而不是各面向都平庸的人。學長舉目前美國一間新創的大學“MINERVA”,就是以未來教育方式來設計,這所學校沒有特定的設備或校園,而是藉由到世界各國和頂尖大學合作,讓學生自由發展,建立學生的實際能力。現在及未來的教育都將更強調4個C的能力,也就是Communication (溝通),Collaboration(合作),Critical thinking (批判性思考)以及Creativity (創造力)的能力,學生可以藉由參與辯論、模擬聯合國等活動,或是練習公共演講來增進這四種實力。
最後,學長用美國著名教育家約翰杜威的名言來總結這次精彩又充實的講座“If we teach today’s students as we taught yesterday’s, we rob them of tomorrow.” 並鼓勵我們要發掘自己的長處。
{{ $t('FEZ013') }}
{{ $t('FEZ003') }}2021-12-13
{{ $t('FEZ004') }}2021-12-17|
{{ $t('FEZ005') }}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