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設備組|
高二勇班 楊智恩 報導
11月30日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周治邦教授蒞臨本校進行「淺談經濟學」講座,幫助再興的同學認識經濟學的範疇。本次講座主要聚焦經濟學的重要學派及其主要思想,此外教授也向我們補充眾多簡報之外的知識,讓同學們能更好的理解經濟學的發展。
經濟學成為一個學門的時間在1776年,即亞當·斯密《國富論》出版年,然而在這之前經濟學其實早已深植於人們的生活中。亞當·斯密來自「古典學派」,被認為是經濟學的鼻祖,提出絕對利益並強調競爭與分工的重要性。同樣來自古典學派的大衛·李嘉圖則提出了相對於絕對利益的比較利益。絕對利益主要是就生產方面而言,生產力高者即具有絕對利益。比較利益則是就機會成本來討論,以能節省最多成本、獲得最高利潤為決策依據,後者也是現今國際分工的重要基礎。根據周教授的介紹,1930年代的學者其實普遍忽略消費者在市場中的功能,認為消費者只是被動的接受價格,可是市場是一直不斷改變的,由不同時代的經濟學理論我們就可以看到學者們對於經濟學的理解其實和時代背景、市場結構有很大的關係。
除了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外,還有「新古典學派」的阿爾弗雷德·馬歇爾。他把微積分引入經濟學,並提出了個體(微觀)經濟學的理論。相對於個體經濟學,來自「凱因斯學派」的約翰·梅納德·凱因斯則提出了總體(宏觀)經濟學。個體經濟學主要討論需求與供給對個人的影響,總體經濟學則是用國民所得、整體投資與消費等整體性的數據來進行分析。凱因斯學派其實是近代以來影響力相當大的學派,他們認為政府以財政、貨幣政策對市場進行的干預其實是一種補救措施。不過周教授也指出現今凱因斯的理論也開始受到質疑,因為這些財政與貨幣政策其實對於目前停滯性通膨的時代已不如以往有效。因此,認為通膨是最終貨幣現象的「重貨幣學派」也在近年來獲得重視。此外,周教授也向我們補充了西漢的《鹽鐵論》。不同於平時課本上抒發情緒或者闡述九流十家理念的古文,《鹽鐵論》主要是在討論當時一項重要的財政政策—鹽、鐵、酒專賣與物價調整,內容主要是由當事官員們的會議紀錄組成,而最終除了酒開放私賣外,其餘皆是公賣。
在演講的最後周治邦教授也向我們推薦了經濟學的相關小說和科系出路,提供同學們能有在課餘時間自行研究經濟學的機會。感謝周治邦教授的演講讓大家了解到其實「經濟學」並不只是理論,它是能幫助各國解決財政問題的重要幫手,是能改革國家經濟的途徑,更是人類社會運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活動相片連結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_plJGhwdn-PEUS67jMNi5iV-N7yHjwtF?usp=sharing
{{ $t('FEZ003') }}2023-12-06
{{ $t('FEZ004') }}2023-12-06|
{{ $t('FEZ005')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