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設備組|
從五個國際新聞 : 看我們的國際觀
高二勇班 楊智恩 報導
4月18日的財經素養課程專題講座邀請《聯合報》副總編輯郭崇倫老師以「從五個國際新聞 : 看我們的國際觀」為題,討論北韓的核武危機、東海與南海的主權爭議、烏俄戰爭到以哈戰爭與近幾年的中美關係。透過郭老師的演講我們也開啟了一趟啟發國際視野的旅程。
北韓核武
北韓核武一直以來就是個謎,目前對於北韓實際擁有的核武數量也僅是外界的推測,不過經由北韓進行的5次彈道試射可知,其核武能力已足以威脅美國西岸。2018年4月兩韓高峰會簽訂的《板門店宣言》在朝鮮半島無核化方面達成了共識;同年6月在新加坡舉辦北韓 - 美國高峰會,卻在廢核的方式上雙方僵持不下。美方希望採行「利比亞模式」,「立即」廢核後再進行補償;北韓則期望能漸進式廢核,最終會議因沒有共識破局。2021年CNN曾報導北韓擴張鈾濃縮設施,可見北韓的核武器仍可能繼續發展下去。
東海與南海主權爭議
東海與南海長期充滿著各國的角力,中國大陸、汶萊、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和台灣皆宣稱擁有南海的部分主權,東海則面臨著中、日、台三方的爭搶。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島、礁、低潮高地中只有島有200浬經濟海域,可以進行海洋資源的開採與應用,因此各國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不惜重資填海造陸拚命把礁變成島。例如東海上僅有9.44平方公尺的沖之鳥島(沖之鳥礁)就硬生生被日本擴大了好幾倍,甚至把人民的戶口往上遷。此外,南海的主權問題也是近年爭吵不堪的議題,而「九段線」在電影《芭比》上映遭越南、菲律賓禁播後又再次被帶上檯面。目前各方對南海主權皆有不同的說詞,台灣與中國所主張的主權範圍甚至完全吻合。
烏俄戰爭
2022年2月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了全面入侵,原本外界預計俄國能迅速結束本場戰爭,不過在烏克蘭的全力反抗下,截至今日烏俄戰爭還尚未有結局。根據《北大西洋公約第5條》規定,對組織內任一成員發動攻擊視為向整個北大西洋公約(以下簡稱NATO)組織宣戰,各個成員必須即時做出回應。雖然烏克蘭有加入NATO的意向,卻一直未獲得資格,畢竟烏克蘭作為俄國與歐美的緩衝區地緣位置本就比較敏感。由於烏克蘭不是NATO的成員,歐美各國並未實際派兵協助烏克蘭,而是選擇提供武器。目前普遍認為烏俄戰爭極有可能以類似於韓戰的方式停戰。
以色列 - 哈瑪斯戰爭
2023年10月以哈戰爭開打,周圍受到伊朗暗中支持的武裝團體也相繼攻擊以色列。今年 4月1日以色列襲擊伊朗駐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的大使館,13日伊朗進行報復行動,發射飛彈與無人機空襲以色列。目前美國在立場上傾向於以色列,因此以色列的行動也影響著美國總統的選情,現今各界也希望以色列不要再回擊。不過在本講座舉辦的隔日(4月19日)以色列對於伊朗的空襲做出了報復,襲擊了伊朗中部與敘利亞南部的城鎮。截至21日止以色列、伊朗、美國皆未做出任何回應。
中美關係
亞太國家在近幾十年來在經濟上依賴中國,在安全保障上依賴美國,但終究各國都必須面對選邊站的困境。2012年美國政治學者艾利森在著作中提出了「修昔底德陷阱」,意指當一個將崛起的強國威脅到原國際霸主的地位時最容易爆發衝突,當今的中、美正陷入這樣的狀況中。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與中產階級的出現,美國預計中國也會走向民主的道路。然而中國中產階級的興起並沒有帶來預想的改革,經濟與科技的進步甚至加強了中方對國內的管控,也讓美方陡然發現自己嚴重錯估中國。目前郭崇倫老師的專欄〈美中台博弈/俄烏戰爭與中東情勢 能促中國外交走出新活路?〉已在《聯合報》上刊登,也推薦再興的同學們至官網閱覽。
透過這次的財經素養課程,郭崇倫老師以一個資深媒體人的角度為我們講解許多國際事務概況,每個主題的結尾也嘗試帶領我們思考這些國際事務對該國、台灣與世界的影響,讓我們在接收訊息的同時也能培養思辨能力。相信今日郭老師的講座對於再興的同學而言會是主動探索國際新聞的一大助力。感謝郭老師的精彩解說,讓我們在注重課業之餘也能有機會把視野放眼世界。
活動相片請連結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JL4y-2L4oTCc5ClYeEdOgdtr8QK9QHlI?usp=sharing
{{ $t('FEZ003') }}2024-06-05
{{ $t('FEZ004') }}2024-06-26|
{{ $t('FEZ005')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