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設備組|
腦瘤研究的啟示
高三誠班 簡子皓 報導
4月16日的演講邀請台北醫學大學神經醫學博士學位學程徐宗溢副教授為我們介紹「腦瘤」以及目前針對腦瘤的相關研究。
徐教授先帶領我們認識大腦中的細胞。大腦中的細胞除了最耳熟能詳的「神經細胞」之外,其實還包含許多在旁輔助的細胞,又稱「神經膠細胞」,這些細胞各自負責不同的功能,比如像防止病原體侵入的「微膠細胞」、維持髓鞘的「寡突膠細胞」、以及負責運送養分的「星狀膠細胞」。
話鋒一轉,徐教授開始介紹「腦瘤」。腦瘤是發生在腦部區域內的癌症,會導致患者頭痛、人格改變等症狀,而其中最為嚴重的、也是本次演講的主題之一 - 多型性膠質母細胞瘤(GBM)。GBM的成因是由於腦內「星狀膠細胞」突變導致,GBM的患者在五年的存活率為5.6%,遠低於肺癌、乳癌等常見癌症,同時近期隨著醫療技術發展,大部分癌症患者的存活率幾乎都有顯著提升,但受限於大腦的精密構造以及阻止藥物進入的血腦屏障,腦癌患者的存活率近40年來提升極少。
然而儘管有諸多限制,徐教授說目前學界也漸漸找到許多對付腦瘤的方式。其方法是利用「精準醫療」的方式。由於癌症的發生主因是基因突變所造成的,因此若能夠找到與癌症相關的基因,便可有效的抑制癌症發生。在徐教授的研究中,主要分為三個階段,首先從GiloVis、TCGA等網站或是質譜儀方式,透過大數據分析各個腦瘤病人的突變基因,交叉比對找尋與腫瘤發生有關的基因。接著便是針對該目標基因進行第二階段的實驗,觀察患腦瘤小鼠與無患病小鼠兩者在第一階段找到的可能致癌物質如類固醇合成酶CYP17A1、CYP11A1、薑黃素、自由基是否存在數量多寡明顯不同的情形,從實作上再次確認發現的物質是否確實會影響腦瘤的發生。最後便針對該物質進行分析,找出物質與腦瘤交互作用的機制,並針對該物質研發出有效的治腦瘤藥物。
演講的最後,徐教授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我們與癌症的戰爭依然繼續」,一方面邀請九年級直升班同學報名由教務處主辦的「學術人才養成計畫」,未來進入教授實驗室一起研究治癒腦瘤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警惕同學在日常生活中不要掉以輕心,正視癌症帶來的影響,並持續抗爭到底。
活動相片請連結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1IeIqqZuedi0iiOdLS3a8pSWrENuMGuY?usp=sharing
{{ $t('FEZ003') }}2024-06-06
{{ $t('FEZ004') }}2024-06-26|
{{ $t('FEZ005')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