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中學部|
高一愛/李宇恩、翁睿鴻 報導
第16屆學術人才養成計畫 - 財經素養課程專題講座,於12月5日下午邀請本校高中第三屆校友,同時也是新銳資本董事長的成群傑學長,再度返校與同學們在視聽教室內進行分享。本次講座主題為「投資與藝文生態」。本次演講分為三個主要部分,分別是台灣藝文生態與市場分析、投資機會與挑戰及演出及劇場運營
台灣藝文生態與市場分析
學長首先分享了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現狀,特別是近幾年的市場數據。他指出,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營業額逐年增長,並強調了音樂和表演藝術在這一領域中的重要地位。根據2017至2022年間的數據分析,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不僅在國內消費中占據了穩定位置,還呈現出顯著的增長趨勢,尤其是在音樂及表演藝術領域。例如,2017~2022年期間,音樂及表演藝術產業的內外銷規模持續擴大,其中音樂劇和科技表演藝術類型展示了未來的增長潛力。此外,學長也介紹了2022年主要藝文售票系統的表現,並指出,越來越多觀眾選擇透過串流平台而非傳統電視來觀看表演藝術,這一趨勢正改變觀眾的消費行為。
投資機會與挑戰
學長接著分享了文化創意產業中的投資機會,特別是資金與通路建設的重要性。他強調,在藝文產業中,成功的投資不僅依賴於資金的投入,還需要強有力的渠道建設,特別是在數位化平台和數字媒體的應用方面。他以南村劇場與空總劇場為例,介紹了這些劇場如何運作並吸引觀眾。這些劇場的成功不僅在於優質的演出內容,更在於宣傳、觀眾互動以及創新營銷策略的有效運用。對於投資者而言,了解劇場的運營模式與市場需求至關重要。
演出及劇場運營
學長深入探討演出和劇場的運營模式,並分享了演出市場的最新趨勢。他指出,社交媒體和在線評價的影響力逐年提升,與傳統媒體宣傳相比,來自觀眾的評價和推薦對票房的推動作用更為顯著。跨領域合作和創新表演形式(如音樂劇、歌舞劇等)能吸引更多觀眾,特別是在數位化加速發展的時代。2023年表演藝術觀眾的組成與偏好發生了新的變化,年輕觀眾更偏愛融合科技元素的表演內容。
學長也提到,當前社會手機已佔據了大部分人的注意力,導致閱讀習慣與思辨能力受到影響。我們常常因同溫層效應而缺乏獨立思考能力,應練習多問「是嗎?為什麼?」來找到問題的根源。他進一步分析了台灣文創產業的挑戰,指出該行業收入結構的不穩定使得許多從業者難以完全靠此謀生,甚至需要額外的經濟支持才能維持生計。與串流OTT平台使用率超過電視頻道的現象相比,音樂劇和舞台劇因為無法在手機上觀看而具有一定的優勢,這種面對面的現場體驗是藝文生態中不可被替代的一環。最後,他舉例美國全家人一同觀看現場表演或運動賽事的常態,認為親友共賞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也是未來台灣藝文產業可以發展的方向。
總結
無論是在投資還是演出領域,成功的關鍵都在於對市場趨勢的敏銳洞察與創新的實踐。他提醒同學們,未來的藝文生態將依賴於資金的靈活運作與不斷創新的表演形式。這場講座讓我們更加清晰地了解了投資與藝文生態的相互關係,以及如何在快速變化的市場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機會。
活動相片連結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m3URXtwTsxky7Znkojjr--7-mMrfU76b?usp=sharing
{{ $t('FEZ003') }}2024-12-13
{{ $t('FEZ004') }}2024-12-13|
{{ $t('FEZ005') }}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