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設備組|
3月11日本校校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陳敦源教授蒞臨本校進行第十七屆學術人才專題講座。講座的一開始陳教授就強調「行銷」即是以對方的立場思考決策情境,並以生活中的實例:便利商店位於下櫃吸引小孩的零食區、麥當勞的中薯因消費者在大薯和小薯間猶豫不決而出現等例子切入講座主題。
公部門相較於私部門雖有公權力可以影響人民的行為,不過近年傾向學習私部門行銷手法,期望能轉以此方式改變人民行為。教授分享了丹麥因應少子化的政策,此議題難以強制、公權力來解決,台灣政府給予金錢補助的誘因也未見顯著的成效。丹麥則以人民的立場思考情境,發現丹麥人在度假時的性生活頻率比起平時提高了46%,所以丹麥為了挽救生育率,推廣旅行並出了一系列「為了丹麥而做」的活動,也證明此政策是有效。
現代媒體的吸引力在於它能夠激起觀眾的期待感,元素巧妙地安排,使人們渴望看到故事的最後一刻,這種設計增加了觀眾的黏著度。隨著資訊的流動,分享變得無所不在,尤其是在自媒體蓬勃發展的世代,人們不再等到報紙或電視播放,就會第一時間將資訊分享給他人,自己也成為了媒體的一部分。這樣的自發性分享減少了傳統媒體的推銷需求,讓資訊和消息更快速地傳播。對於政策改革而言,這種現象意味著不再必須依賴傳統媒體來傳遞消息,社交平台和民眾的自發行動就能達成廣泛的宣傳與推動。
民主政體的運作依照人民的意見來進行決策,前提是每個人都清楚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然而,現實中並非每個人都有明確的偏好,這些偏好往往受到外界影響,尤其是社會化過程中的媒體和教育。在民主社會中,政府通常會利用媒體來引導人民的偏好,從而達成對應的政策選擇。相對而言,非民主政體會對媒體進行限制,控制信息的流通和人民的認知,這使得人民的偏好和選擇受到更加直接的控制與影響。因此,國家的認同是一種想像的共同體,並且是可以被塑造和改變的,這一過程通常依賴於政府主導的宣傳和教育活動。
媒體報導的議題與民眾關心的議題之間通常有著密切的正相關,像是媒體聚焦的內容往往會影響民眾的興趣和關注焦點。為何我們會被媒體控制呢?媒體並不會告訴你為什麼要這樣想,只會告訴你應該要這樣想,並且使我們不去質疑、不去思考那些不被引導的問題。今天我們應該關心什麼,往往是由媒體所影響,這就是媒體的議題設定能力(agenda-setting power)。而媒體最大的議題設定能力,其實來自於對某些議題的沉默,通過忽視和不報導,間接地塑造了公眾的關注重心。
學習對媒體進行社會性和批判性分析,並積極接觸和使用媒體,有助於創造出多樣化的溝通力量,這種力量被稱為媒體識讀。媒體識讀使個人能夠更清楚地理解媒體背後的意圖與影響,並能有效地分析和評估資訊。這種能力不僅能幫助個人提升媒體素養,政府也可以運用媒體識讀來處理危機、行銷政策並維持良好的公共形象,藉此達到更有效的溝通與管理。
本次講座強調了行銷策略在公私部門的應用,特別是在政策行銷方面。教授提到,行銷不只是商業工具,也能用來改變民眾行為,像是解決少子化問題時,理解民眾需求設計政策會更有效。另外,隨著自媒體和社交平台的崛起,政府傳遞政策和資訊的方式也需要更靈活、創新。媒體識讀則是現代人必備的技能,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分析媒體背後的意圖,提升對政策與信息的批判性思維。謝謝陳教授的分享,想必同學們都獲益良多。
{{ $t('FEZ003') }}2025-03-25
{{ $t('FEZ004') }}2025-04-28|
{{ $t('FEZ005')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