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教務處|
第13屆學術人才養成計畫成果發表
本校的「學術人才養成計畫」於98年12月15日進行第一次成果發表會,學生們就他們於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與物理系研究室進行的實驗提出成果報告;之後學校除了與師大繼續合作外,陸續提供同學到臺灣大學、政治大學、中央研究院、臺北醫學大學等頂尖研究室進行自然科學及社會科學等各類專題研究的機會。每年想參與此學術人才養成計畫的同學必須先通過校內甄選,除了學業成績的門檻、老師推薦以及必須完整參加該學年度舉辦的各場次專題講座課程之外,指導老師會針對申請同學的學術性向進行面試,冀望甄選出適合從事學術研究的學生,讓他們從搜尋參考文獻開始,學習有系統的科學方法,認識學術研究真實的一面,進而未來有機會能進行實際的學術研究。
邁入第13屆的研究成果發表會,幾經Covid-19疫情耽擱延期至8月4日假本校知新樓B1視聽教室舉行,除了在校同學與老師參加外,也邀請報告同學的家長與指導老師蒞臨參與,並由大學的指導教授及指導老師們於同學報告後提出講評。發表會第一階段主持由高二誠班簡子皓、黃筠蓁與高二勇班洪丞緯三位同學擔任,第二階段由高二愛班林邑璇與高二勇班王羽昕同學擔任主持人。
報告者:高二愛 林昱賢,高二勇 倪紫珈、洪丞緯
指導老師: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 陳敦源教授、 陳揚中博士候選人及本校宿金璽老師
內容摘要:因為疫情的影響,我們的上課方式由實體轉為線上,這對我們來說是全新的體驗。但經過長時間在家上課後發現一些情況,像是上課容易分心、成績明顯下降,所以我們想透過問卷調查了解其他同學對線上上課的看法以及學習狀況。本研究針對再興中學國、高中部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分析以下幾個問題:同學們認為線上上課和實體在校上課哪個較佳?有什麼因素會影響在家的學習?並根據問卷結果,提供老師和學生們解決的辦法,若疫情再次爆發,能利用此研究的內容,有相關應對方式。未來也希望透過我們的研究結論,能夠提供線上上課情況之學生及老師相關數據和建議,大大提高在線上上課的學習成效。
108課綱中,學生對學習歷程的看法及行為改變-以再興中學學生為例
報告者:高二誠 黃筠蓁、陳鼎尹,高二勇 王羽昕
指導老師: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 陳敦源教授、
陳揚中博士候選人及本校宿金璽老師
內容摘要:108課綱及學習歷程已經實行至第四年,許多學生、補習班、老師及新聞媒體都發出與其相關的言論、影片亦或是報告。因此,本研究先透過搜尋相關文獻,整理並彙整成表格及文件,結合簡單的質化訪談,作為日後製作問卷的依據。接著藉由紙本問卷調查得知不同年級、不同類組對學習歷程的認知、想法以及因應學習歷程而做出的行動或改變。使用敘述分析、相關分析、交叉分析等方法,得出問卷的分析結果。最後結合訪談以及分析結果,得到了此次研究的結果及結論,總結上述的結論,提出小組針對學習歷程,給予學校、政策、政府及學生四個不同面相的建議。未來期望能夠將研究缺失的部分改善並拓展研究,將研究對象延伸至不同學校或是不同年齡的同學對於學習歷程的看法。
結語講評:陳敦源教授
社會科學雖然不如自然科學般客觀,因為人會有策略,但是儘管如此,我們還是要用量化的方法提供一些證據。我很喜歡這兩組的題目和研究的結果,因為他們就是用證據去挑戰權威。不過當然社會科學的研究越來越專業化,就有更好的方式去做,在指導同學的過程中我們也將這些東西傳遞給他們。很謝謝學校的支持,我跟孩子們有很好的時光,他們也跟陳揚中博士同學一起學習。我認為高中生要開始獨立就是要自己想問題、找答案,那我相信今天這六位都做到了。最後,我要送他們每人一本書《因為有愛,才有這個學系》,由臺大張文亮教授所寫的,告訴你世界上不同科系的來源,這對現在正迷惘的高中生應該是不錯的一本書。
智能防疫系統
報告者:高二誠 陳澔,高二愛 袁翊展、李嘉桻
指導老師:臺灣大學 電機工程學系 顏嗣鈞特聘教授
黃振恩老師及本校陳俊宇老師
內容摘要:受疫情的影響,學校為了掌握各班學生的健康狀況,每個學生都需要在每天的三個時段中測量並在班級體溫單上登錄體溫。但在這種情況下,常常會有登錄不確實的狀況發生。因此,我們想要把此過程自動化,運用物聯網的概念建置一個自動化的體溫登錄系統,減輕使用者的負擔。我們會介紹物聯網的基礎架構和相關概念,並說明我們如何利用 Linkit 7697 開發板以及其他的硬體元件,在市面上的感應測溫酒精噴霧機的基礎上,新增其他功能。接著利用試算表、IFTTT等工具實現自動登錄、整理資料,以及產生報表通知導師的功能。最後總結此系統與市面產品的比較,還有我們對於此專題的未來展望與規劃、中途遇到的困難以及心得。
物聯網智慧冰箱模型
報告者:高二誠 胡乃元、陳鼎元、簡暐廷
黃振恩老師及本校陳俊宇老師
內容摘要:我們利用mq135有害氣體感測器和dht22溫溼度感測器來測量數據,然後透過ifttt上傳至google sheet。另一邊則是食物數量偵測,先利用手機擷取影像,儲存至google相簿後,用multcloud定時轉移至google雲端硬碟,同時google colab會每兩秒進行比對,找出最新的照片,然後透過yolo模組進行偵測,手機使用者可在line上透過傳訊息或line bot自動提醒,得知物品最新的狀態。
結語講評:顏嗣鈞教授
這是我第二年帶學術人才這個專題,這兩組的主題是有關物聯網,未來網路連的不只是人跟人,而是萬物相連,今天這兩組可以用「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一句話來說明,與物聯網有關的主要核心內容都有觸及到,而且在這探究過程中,我很高興的是這兩組同學都是自己在生活中主動找到問題和動機靈感。他們在過程中都遇上了困難,也很賣力地尋找解決方法,這才是研究的意義,他們也充實了自己撰寫程式的能力,很高興帶這六位學弟妹們做研究,回來再興母校參加這次的發表。
第二階段:四組
報告者:高二誠 江鴻書、陳誼倢、顏子翔、簡子皓
指導老師:臺北醫學大學 神經再生醫學博士學位學程 徐宗溢 助理教授
及本校李映璇老師、顏俊雄老師
內容摘要:本次研究實驗主要為探討近期出現有關於類固醇對於疾病的影響,並由此議題進一步進行延伸與探討,到底類固醇對於疾病的影響有多少?除此之外,是否還有其他疾病會被類固醇影響?這次的報告首先介紹四種相關的神經類型疾病與三種類固醇合成相關蛋白質(StAR、CYP11A1、CYP17A1 ),再來透過「西方墨點法」比較各種蛋白酶在不同樣本中的表現量,並以「免疫螢光染色」及「免疫組織化學染色」觀察蛋白酶的位置及分布情形來深入研究,到底類固醇的生合成是否會影響到疾病,而其究竟會造成什麼樣的結果。最後,我們將四個人的實驗結果加以整合,並結合徐教授先前的實驗,作為本次發表的結論。
結語講評:徐宗溢 助理教授
雖然今年因為隔離不能親自到發表現場參加第十三屆的學術人才成果發表,但是看到這四位同學的報告讓我不得不佩服他們的努力。此外我也特別感謝校內的顏俊雄跟李映璇兩位老師對他們的指導;受到疫情影響下,能進入實驗室碰面的機會比往年少了許多,但今天在線上看到他們的成果發表,實在讓我十分感動與驚喜,非常感謝再興中學給我這個機會指導這些高材生,期許他們未來有更亮麗表現。
探討TDP-43蛋白對於受腦創傷大鼠腦神經系統之影響
報告者:高二誠 何依庭、陳昱禎,高二愛 陶均
指導老師:臺北醫學大學 神經再生醫學學程 高祖仁教授、吳宜馨老師
及本校李映璇老師、顏俊雄老師
內容摘要:腦部神經疾病關係神經系統作用方式,而在神經迴路的形成中,軸突末端名為生長錐的部分能夠引導神經細胞生長方向,生長錐上存在的受體Eph與環境中的配體ephrin連結,是排斥軸突生長的關鍵因素。於探討創傷性腦損傷的過程中,我們先以雞胚胎電穿孔實驗,了解神經迴路連結方式與運動神經元路徑選擇,作為本實驗的背景論述,並且參考教授實驗室先前實驗資料,選擇Eph及ephrin的上游物質TDP-43蛋白作為主要研究對象。
我們推測腦創傷發生時上游的TDP-43蛋白異常增多,可能影響下游的Eph不正常堆積,並導致疾病。因此我們透過大鼠腦冷凍切片、免疫組織螢光染色等技術分析,疊圖對比與量化,探討它與腦創傷之相關性,且觀察腦創傷前後的TDP-43蛋白表現位置之變化情形。
最終得出結論:正常模型中目標蛋白表達於細胞核外呈空心狀居多,可以推測其可能在正常情形與RNA轉譯有關;而在腦創傷模型卻以核內實心蛋白為主,說明TDP-43在腦創傷後會進入到細胞核內,並且該蛋白可能會在受到創傷後與DNA結合。綜合所有結果可以得知TDP-43蛋白在腦創傷前後扮演重要角色。
結語講評:高祖仁教授
非常幸運去年暑假有這群同學的加入,然而因逢疫情,期間耽誤許多研究計畫,防疫下的種種考量,我們沒有多餘的時間可以去做更大的計畫、更完整的實驗。但這群同學的表現遠遠超出了我的預期,他們對研究的積極、企圖心,不斷促使他們學習新的知識、新的技術,將實驗報告持續擴充延伸,使內容更加清楚與豐富。很感謝再興舉辦了學術人才養成計畫,讓我能與這些同學們一同完成這份報告,期許這持續一年多來的探究與實作,能為這群同學開啟醫學抑或是生命科學的一扇窗,也歡迎更多的學弟妹們加入,一同與老師、學長姊共享研究的樂趣所在。
.
超分子化合物之刺激應答行為探討
報告者:高二誠 張軒齊,高二愛 林邑璇、陳懿
指導老師:中央研究院化學所 孫世勝副所長、李曼綺老師及本校許珮琳老師
內容摘要:報告先從超分子作用力切入,帶領大家進入超分子化學的世界,再以刺激應答為核心,跟大家介紹這個有趣的化學主題。報告中包含超分子化合物的結構、特性及生活中的應用;實驗部分則主要介紹熱致變色的相關實驗,透過化合物的性質與外界給予刺激,使其產生令人意想不到的變化,也會提介紹差示掃描量熱,並用其分析我們的數據。最後也分析和統整我們所做的實驗數據,並且在未來展望中和大家分享後續規劃。
探討以三苯乙烯為中心之分子的刺激應答性質
報告者:高三誠 劉子齊、高翊華,高三愛 蔡瑞芮
指導老師:中央研究院化學所 孫世勝副所長、郭明中老師、李曼綺老師
及本校魏廷宇老師
內容摘要:我們設計並合成出以三苯乙烯為中心的 TR-03 分子後,對其進行固態放光的性質研究,發現其在聚集誘導放光方面有良好表現,因此針對 TR-03 進行加熱、溶劑蒸熏及刮擦等刺激應答實驗,以了解 TR-03 的刺激應答特性,並尋找 TR-03 未來可能的應用方向。得到結果指出,TR-03 的固態粉末在加熱一段時間後放光強度會淬滅,再使用有機溶劑蒸熏後其放光強度無明顯上升,推測其加熱後蒸熏的回復性不佳。但在刮擦實驗中發現 TR-03 具有良好的回復性以及抗疲勞性,推測在未來可被應用於蒸氣感測器或傳感領域中。最後,我們試圖參考文獻報導,來探討 TR-03 固態粉末在不同刺激下的螢光表現,說明得到的實驗結果。
結語講評:孫世勝副所長
化學本身是一門實驗的科學,進實驗室要花很多時間來做實驗,實驗本身有時是枯燥卻又充滿化學藥品味道的不適。而且幾乎每一位新來的同學,不管從高中生、大學生、研究生或是博士生,我都會先跟他們講,來我們實驗室,第一個心理準備,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實驗都是失敗的!很多實驗其實都做不出預期的結果,但有時候我們繞個遠路會發現,雖然化合物在這方面的性質表現沒有原來預期的好,但在別的性質上可能就有不同的想像空間。進實驗室的同學通常一開始期望甚高,隨著一次次失敗的實驗,在整個過程當中,恭喜同學們也培養了很大的耐心,對他們而言這也是最大的回饋。
後續
成果發表會圓滿完成後,同學除了感謝學校及師長外,更要謝謝我們的家長,因為他們背後的支持,我們才能順利完成這次任務,有這次與眾不同的學習經驗。校長對同學們一年多來的努力給予高度肯定,同時更感謝教授們的鼎力相助並親臨指導,冀望未來新的一年繼續給予本校支持配合,謹此表達最深謝意。學校規劃新學年中陸續邀請更多的專家學者蒞校進行各項專題講座,屆時歡迎有興趣的同學報名參加。
{{ $t('FEZ003') }}2022-08-04
{{ $t('FEZ014') }}2022-11-07|
{{ $t('FEZ004') }}2022-10-09|
{{ $t('FEZ005') }}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