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設備組|
高三愛班 劉栩辰 徐巧穎 報導
在本校楊明發校務督導的引薦安排下,3月8日上午我們很榮幸能夠邀請衛福部台北醫院,同時也是我們高中部大學長的丁賢偉醫師,返校以「醫學倫理與AI在醫療上的應用」為主題進行一場精采的演講。
從電機系到醫學系
在元智大學取得資訊管理系企管博士的丁學長,在高中時曾創辦電腦社,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沉潛於數學、電腦程式設計中,足見他對於二類組相關科系的喜愛,所以當時的他曾以電機系為目標,不過後來還是因考試成績選擇朝醫學系發展。學長讓以醫學系為目標的我們反思,究竟為什麼想就讀醫學系?「想用自己的知識去幫助他人,並且能有進行研究機會的高薪工作」是我們慣來的答案,然而學長告訴我們,若想賺錢,醫師並非薪水最高的職業;若想做研究,醫師工作繁忙,無暇投入實驗室進行研究;若想助人,醫學系更非唯一選擇。更有說服力的答案應是在於,相對於其他職業,醫師確實可以較直接地幫助他人,且能在必要時,為周遭的親友提供醫療幫助,同時享有較高收入。唯有當我們能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才能再去想辦法達成。
相乘人生
在多方面皆有卓越才能的丁賢偉學長不願稱自己為「斜槓青年」,而是享有「相乘人生」,不是梧鼠技窮,而是將專業發展到專精,讓各項能力相輔相成。作為這樣一位從高中發展資訊能力,如今將其應用於醫療中的SDM;堅持每到不同地方就要學習當地語言,具備多元外語能力;與我們暢談古今中外文學,由《三體》說到陰陽五行的人物,學長教會我們要把持自己的中心思想,同時「不要剛開始就學會拒絕」,凡事先從宏觀角度去思考,再從細部一一實行,既已認明自己所想,就要大膽去嘗試,一如學長曾因經濟條件問題,主動寫信給研究所院長,希望能夠得到生活費上的支持。我們時常躊躇於過程中的執著與不堪,卻忘了不去嘗試就永遠無法達成自己想要的結果。
人工智慧發展與議題討論
接著,關於我們對AI常有的疑惑:AI在醫療上是否會造成隱私外洩的問題?學長解答:端看人們願意用多少隱私換取多少方便。其實不只是AI,基改玉米增大了產量,卻有機會在食用後有害於人體,是否接受基改玉米,取決於願意用多少健康換取多少飽足;台灣醫療被形容為「五大皆空」,工時長、健保給付低、手術風險高、醫療糾紛多的內、外、婦、兒、急診這五大科,沒有年輕熱血醫師挹注人力令人憂心,這個問題也根源於醫學系畢業生們,願意承擔多少風險,以換取多少病患的健康。另外,學長也提出人工智慧如今在醫療發展上仍有所限,這些科技只有在視覺與聽覺上的能力,沒有觸感的機器手臂、外骨骼等,終只是輔助。人們常有對於人工智慧與人類發展之間利弊的疑慮,學長鼓勵我們去思考這些科技的初衷,還有其獲利方式,在獨立思考終判斷,不再盲目疑懼。
連續三堂課時間的講座,更像是我們走過一場由丁學長帶領的思辨旅程,近似於閒聊,卻也讓我們既有的成見與框架崩塌,重新建立起對自我、對醫療領域,甚是對社會因果的思考角度,使我們收穫滿滿,也想對學長的蒞臨與教導表達無盡的感謝。
活動相片連結
{{ $t('FEZ003') }}2023-03-13
{{ $t('FEZ004') }}2023-03-13|
{{ $t('FEZ005') }}422|